·陈月·
国家秘密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屏障,是民族利益的根本保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保守国家秘密不仅是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更是每个公民应自觉践行的时代使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我们必须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更实的保密举措,共同构筑坚不可摧的保密防线。
保密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这一义务绝非抽象概念,而是具体体现在各行各业的工作规范中——科研人员必须严守核心技术数据,公务员须严格执行涉密文件管理流程,新闻工作者需审慎把关敏感信息。2020年,某军工企业员工因违规存储涉密图纸被依法追责,这一案例深刻警示我们:保密纪律是高压线,任何时候都不可逾越。
数字化时代,保密有了新挑战。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保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智能终端的定位功能可能暴露敏感区域坐标,社交媒体的随意分享可能无意泄露秘密细节,云端存储的便捷性也可能成为数据泄密的漏洞。某地测绘工作者因在朋友圈发布工作照导致地理信息外泄的事件,正是科技时代保密复杂性的鲜活例证。面对这些新风险,我们必须提升数字素养,强化技术防范意识,对手机定位、无线传输、公共网络存储等潜在风险保持高度警觉,确保技术便利不成为保密漏洞。
构建全链条保密管理体系。保密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制度的刚性约束和日常的潜移默化。科研院所实行“双人双锁”保密柜管理,政府机关建立分级授权文件查阅机制,军工单位设置电磁屏蔽会议室……这些制度设计不仅规范了保密行为,更塑造了严谨的保密文化。同时,细节决定成败——打印文件时检查是否涉密、学术交流时回避敏感话题、废弃资料时彻底销毁,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实则是国家安全防护网的重要环节。只有将保密制度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才能形成环环相扣的安全屏障。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保密工作与民族复兴大业息息相关。科研工作者在突破“卡脖子”技术时的守口如瓶,外交官在国际博弈中的谨言慎行,普通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敏感信息的自觉保护,都是对国家安全最直接的贡献。唯有让保密意识融入民族血脉,让保密行动成为社会共识,我们才能真正筑起维护国家利益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