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彩上面的工地

——五公司勐绿高速项目李仙江特大桥施工纪实
·本报通讯员 刘羽丰·

来源:铁道建设报     2023年 9月 30日         版次:02     作者:

    图为施工中的勐绿高速项目李仙江特大桥。  王鹏/摄

    ·本报通讯员 刘羽丰·

    丰水期的李仙江也不得不屈服于大黑山的巍峨,在彩云之南勾勒出蜿蜒的身姿。崎岖山间,中铁二局五公司施工的李仙江特大桥就坐落在这里。乘坐施工电梯一路攀升,站在80多层楼高的施工平台一览众山秀色,云环雾萦,工友们不禁感叹:我们的工地在云彩上面。

    经过1100余名建设者历时3年的奋斗,近日,大桥索塔如期顺利实现封顶。当天,业主、监理、施工等单位负责人,以及绿春县政府有关领导亲临施工现场,共同见证这一重大节点的完成。在场所有人都对工程的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

    五公司施工的李仙江特大桥是勐绿高速项目的第一控制性工程,该桥为钢混组合梁花瓶形双塔斜拉桥,全长1112米,索塔高度250.18米,是云南省同类型最高桥梁。李仙江特大桥地处深切河谷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同时桥区雾多、雨季长,年降雨天数多达200天;道路运输条件极差,原材料分布不均且运距远,施工组织极其困难。因大山阻隔,从项目驻地到李仙江特大桥

    施工现场10余公里的路程就需要将近1个小时,运送材料的车辆则需要更长时间。为便于管理,项目部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就近建起了驻地。山路崎岖,大型设备无法直接运输到施工现场,很多设备不得不拆分成零部件进行运输,连旋挖钻机的钻杆也不得不切割后运输到现场,然后再进行焊接。

    山区降雨频繁,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了保障运输的畅通,项目部专门组建养路队,成为开路先锋中的“开路先锋”。由于不可控因素多,施工组织必须统筹谋划,往往需要编制多套应急预案,并扩充施工现场的物料储备量,以保障施工顺利进行。“这个项目最考验人的还是临场应变能力,不能按部就班一板一眼地干,要随时根据突发状况及时调整。”项目生产副经理李志勇常常被半夜的暴雨惊醒,不仅因为需要及时调整施工组织,更重要的是指挥人员应急避险。也正是因为这份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让项目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成功规避了多次险情。

    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桥梁施工,桩基尤为重要。要在滇南山区喀斯特地貌建起一座两百多米高的“庞然大物”,稳固的桩基就好比是“定海神针”,主墩桩基的直径就达到3米,深度达到65米。施工前无论物探、钻探手段都难以准确探明岩溶的状态、位置、填充物等情况。

    为避免“开盲盒”的风险,施工过程中,项目部根据详勘资料进行补勘,采用孔间电磁波透视和层析成像技术,为工程施工提供准确、详实的基础资料;对于探明的溶洞,采用注双液浆、单液浆及灌沙等方法进行预处理;根据风险源辨识,编制详细的应急预案,全方位保障应急措施到位。由于桩径过大,大型旋挖钻机必须分4次扩孔成桩。

    人才是技术的核心。为了培养桥梁专业技术人才,项目总工程师陈金果每周都要组织技术人员培训,将自己十几年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每月组织技术人员召开技术交流会,及时总结施工过程中的经验。说起技术团队,陈金果总是自豪地说,“别看我们项目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但是最近两年分配来的十几个见习技术人员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的。”

    说起项目开工之初,项目党支部书记任洪达总是一脸感慨。“都说万事开头难,项目刚开工时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士气低落,不到半年时间就有七八个技术干部离开项目。”任洪达接任项目书记后从思想入手,解决凝聚力的问题。在充分调研后,一方面通过主动谈心,及时了解员工诉求,定期开展文体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结合项目条件艰苦的具体实际,向公司争取政策上的支持:从人事方面争取支持,尽量将夫妻职工调配到一起,截至目前项目夫妻职工已有10对;之外还从待遇方面争取支持,稳住了职工队伍。

    稳住了前方,还得稳住后方。由于项目部地处偏远,离最近的县城也有3个多小时的车程,职工常年在外,难以照顾家庭。每到寒暑假,项目部就主动邀请职工家属开展“反探亲”,并由项目部报销往返差旅费。每一次家属到来,项目部都要组织家属开展座谈会,讲述项目施工的艰辛和取得的成绩,赢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并向家属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宣传,开展家庭助廉活动。

    项目的另外一大困难就是协调难度大。由于项目所在地是原始森林保护区,不能单独修建施工便道,材料运输必须借道地方道路。2021年,时值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开展,项目部积极与地方政府开展共建活动,在项目所在地的中学开展宣讲活动,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企业发展史送进校园,尤其对勐绿高速项目的建设意义进行了深入讲解,让更多人了解项目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以此争取地方群众对项目建设的理解和支持。

    “明年我的家人孩子再来探亲的时候,这里定会架起一道云上彩虹,我干了十几年的桥,正是为了那一刻。”陈金果斩钉截铁地说。如今,李仙江特大桥的索塔已经稳稳屹立于江畔,中铁二局五公司的建设者们正在云彩上的工地挥洒汗水,马不停蹄加快梁部施工,争取早日建成这条推动沿线人民加速奔向美好生活的致富和谐之路。

  

云彩上面的工地

——五公司勐绿高速项目李仙江特大桥施工纪实
·本报通讯员 刘羽丰·

字数: 1940 2023年 9月 30日 生产经营

    图为施工中的勐绿高速项目李仙江特大桥。  王鹏/摄

    ·本报通讯员 刘羽丰·

    丰水期的李仙江也不得不屈服于大黑山的巍峨,在彩云之南勾勒出蜿蜒的身姿。崎岖山间,中铁二局五公司施工的李仙江特大桥就坐落在这里。乘坐施工电梯一路攀升,站在80多层楼高的施工平台一览众山秀色,云环雾萦,工友们不禁感叹:我们的工地在云彩上面。

    经过1100余名建设者历时3年的奋斗,近日,大桥索塔如期顺利实现封顶。当天,业主、监理、施工等单位负责人,以及绿春县政府有关领导亲临施工现场,共同见证这一重大节点的完成。在场所有人都对工程的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

    五公司施工的李仙江特大桥是勐绿高速项目的第一控制性工程,该桥为钢混组合梁花瓶形双塔斜拉桥,全长1112米,索塔高度250.18米,是云南省同类型最高桥梁。李仙江特大桥地处深切河谷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同时桥区雾多、雨季长,年降雨天数多达200天;道路运输条件极差,原材料分布不均且运距远,施工组织极其困难。因大山阻隔,从项目驻地到李仙江特大桥

    施工现场10余公里的路程就需要将近1个小时,运送材料的车辆则需要更长时间。为便于管理,项目部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就近建起了驻地。山路崎岖,大型设备无法直接运输到施工现场,很多设备不得不拆分成零部件进行运输,连旋挖钻机的钻杆也不得不切割后运输到现场,然后再进行焊接。

    山区降雨频繁,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了保障运输的畅通,项目部专门组建养路队,成为开路先锋中的“开路先锋”。由于不可控因素多,施工组织必须统筹谋划,往往需要编制多套应急预案,并扩充施工现场的物料储备量,以保障施工顺利进行。“这个项目最考验人的还是临场应变能力,不能按部就班一板一眼地干,要随时根据突发状况及时调整。”项目生产副经理李志勇常常被半夜的暴雨惊醒,不仅因为需要及时调整施工组织,更重要的是指挥人员应急避险。也正是因为这份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让项目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成功规避了多次险情。

    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桥梁施工,桩基尤为重要。要在滇南山区喀斯特地貌建起一座两百多米高的“庞然大物”,稳固的桩基就好比是“定海神针”,主墩桩基的直径就达到3米,深度达到65米。施工前无论物探、钻探手段都难以准确探明岩溶的状态、位置、填充物等情况。

    为避免“开盲盒”的风险,施工过程中,项目部根据详勘资料进行补勘,采用孔间电磁波透视和层析成像技术,为工程施工提供准确、详实的基础资料;对于探明的溶洞,采用注双液浆、单液浆及灌沙等方法进行预处理;根据风险源辨识,编制详细的应急预案,全方位保障应急措施到位。由于桩径过大,大型旋挖钻机必须分4次扩孔成桩。

    人才是技术的核心。为了培养桥梁专业技术人才,项目总工程师陈金果每周都要组织技术人员培训,将自己十几年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每月组织技术人员召开技术交流会,及时总结施工过程中的经验。说起技术团队,陈金果总是自豪地说,“别看我们项目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但是最近两年分配来的十几个见习技术人员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的。”

    说起项目开工之初,项目党支部书记任洪达总是一脸感慨。“都说万事开头难,项目刚开工时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士气低落,不到半年时间就有七八个技术干部离开项目。”任洪达接任项目书记后从思想入手,解决凝聚力的问题。在充分调研后,一方面通过主动谈心,及时了解员工诉求,定期开展文体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结合项目条件艰苦的具体实际,向公司争取政策上的支持:从人事方面争取支持,尽量将夫妻职工调配到一起,截至目前项目夫妻职工已有10对;之外还从待遇方面争取支持,稳住了职工队伍。

    稳住了前方,还得稳住后方。由于项目部地处偏远,离最近的县城也有3个多小时的车程,职工常年在外,难以照顾家庭。每到寒暑假,项目部就主动邀请职工家属开展“反探亲”,并由项目部报销往返差旅费。每一次家属到来,项目部都要组织家属开展座谈会,讲述项目施工的艰辛和取得的成绩,赢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并向家属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宣传,开展家庭助廉活动。

    项目的另外一大困难就是协调难度大。由于项目所在地是原始森林保护区,不能单独修建施工便道,材料运输必须借道地方道路。2021年,时值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开展,项目部积极与地方政府开展共建活动,在项目所在地的中学开展宣讲活动,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企业发展史送进校园,尤其对勐绿高速项目的建设意义进行了深入讲解,让更多人了解项目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以此争取地方群众对项目建设的理解和支持。

    “明年我的家人孩子再来探亲的时候,这里定会架起一道云上彩虹,我干了十几年的桥,正是为了那一刻。”陈金果斩钉截铁地说。如今,李仙江特大桥的索塔已经稳稳屹立于江畔,中铁二局五公司的建设者们正在云彩上的工地挥洒汗水,马不停蹄加快梁部施工,争取早日建成这条推动沿线人民加速奔向美好生活的致富和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