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家

来源:铁道建设报     2020年 11月 21日         版次:04     作者: □潘浩

    这一次的国庆长假,我回家了。

    登上飞机,看着窗外的夜景,我在想,是不是有这么一条纽带连接着我和家。随着时间与距离跨度的增加,这条纽带也随之收紧,对家的思念也变得更加强烈,归心似箭所能表达的不正是如此么。正如现在的我一般,距家越来越近了,我的心也变得越来越舒缓了……

    出了车站,我急切地直奔老家。

    走在村子的水泥路上,一切记忆中熟悉的景色映入眼中,漫步一阵,我终于到家了!推开侧门,外婆还是一如既往,靠着墙坐在房间外过道的椅子上。看到我回家了,她很高兴,连眼睛都变得有神了。把行李放在客厅,听见妈妈在厨房里忙活的声音,走进厨房与我妈打了招呼。她转身看见我,满面笑容,连脸上的皱纹仿佛都在点缀着喜悦,双手在围裙上抹了抹对我说:“回来啦!”这句话,听上去就好像小时候我与小朋友玩儿了半天刚回一样。爸爸在卧室里,看我打开门走进来,笑眯着眼轻轻地拍了拍我的头后抚摸着,问我什么时候回来的,我说刚刚到。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我的心宁静、祥和。搬了条凳子坐在家里的外过道边上,看了看家四周,然后低下头看了看走廊边上开裂的水泥缝以及中间夹的水泥块。3个月过去了,这个水泥块依然还在这儿,好像什么都没有变。

    下午时分,在楼上躺着的我听见闷闷的“砰”的车门声,姐姐一家回来了。下楼看到姐姐抱着我那3个月没有见到的外甥,我对这孩子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叫‘舅舅’”,因为他在满三岁之前都还不怎么会说话,去医院检查了之后医生说有一点感觉统合失调,也就是学习能力障碍。姐姐着急,立即把他送到辅导机构,陪他学习说话。不久前,他3岁生日的时候,我打电话给妈妈,妈妈欣喜地告诉我,外甥已经会说一些基本的词汇了,包括“舅舅”。晚上吃完饭,我陪外甥玩耍,之前由于感觉统合失调他是不会做“跳跃”这个动作的,现在已经可以小幅度地跳起来了。我看他高兴着,试着让他叫我“舅舅”,他带着奶音细细地回了我一声:“Jiujiu(去声)。”我好想握紧拳头大喊一声:Yes!

    因为是国庆长假期间,之后的好几天因为各种结婚酒席、朋友聚餐,我把回来之前在脑海里列出的“想吃的、好吃的”清单上的佳肴吃了个遍。玩了几天过后,我反而感觉这个假期没有几天是真正待在家里陪着家人的。这天,又一次在外面吃完饭回家后,爸爸正约了朋友在家里打牌,我“一反常态”地没有离开,而是坐在爸爸旁边,看爸爸与3个叔叔玩着我从小看到大却从来没有弄懂的“三打哈”。此刻,我融入了自己作为观察者的角色,不是看牌,而是看人——看我的爸爸。他头上的头发好像又少了点儿、白了点儿,长寿眉又长了些,眼角的鱼尾纹又弯了点儿,越来越像个“爷爷”……爸爸转过头发现我看着他,问怎么了,我笑着摇摇头。他微眯着眼睛笑着看我,然后又摸了摸我的头。当时的我感触不深,但当我写到这儿时,却已经哽咽了。

    在家里的最后一天,我再次搬了一条凳子坐在外过道上,又一次看向了那条龟裂的缝隙。这次好像有点儿不同,或许是我上一次没有看得那么仔细,在缝沿边见到了一层极薄极薄的苔藓。果然,经过时间的洗礼,事物在不经意间已经有了些许变化,哪怕是细微的。通常,这些细微的变化最能触动我的神经,那或许就是时间的造化。

    小孩子在长大,父母在悄然地变老,家也在慢慢地变化。我想,之后的每一次回家,都会是对“家”这个词的一次全新的体验。实际上,每一次迫不及待地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仿佛都是为了抓住自己所熟悉的东西——父母的容颜、小孩子的笑脸、家乡的景色……我想把他们紧紧地握在手心,深深地烙印在记忆中,就是不想让他们随着时间流逝。时间越久,就越怕自己错过越多。

    从家乡启程,回到了项目部,脑海中回想着回家这几日的经历。国庆这几天对我来说并非转瞬即逝,相反,我感到十分充实。放下行李,我前往办公室。进入电梯间,响起了每次上、下电梯时都会播放的音乐,这首旋律柔和、舒缓而又悠扬的曲子,原来正是《回家》。

  

回 家

字数: 1536 2020年 11月 21日 文化长廊

    这一次的国庆长假,我回家了。

    登上飞机,看着窗外的夜景,我在想,是不是有这么一条纽带连接着我和家。随着时间与距离跨度的增加,这条纽带也随之收紧,对家的思念也变得更加强烈,归心似箭所能表达的不正是如此么。正如现在的我一般,距家越来越近了,我的心也变得越来越舒缓了……

    出了车站,我急切地直奔老家。

    走在村子的水泥路上,一切记忆中熟悉的景色映入眼中,漫步一阵,我终于到家了!推开侧门,外婆还是一如既往,靠着墙坐在房间外过道的椅子上。看到我回家了,她很高兴,连眼睛都变得有神了。把行李放在客厅,听见妈妈在厨房里忙活的声音,走进厨房与我妈打了招呼。她转身看见我,满面笑容,连脸上的皱纹仿佛都在点缀着喜悦,双手在围裙上抹了抹对我说:“回来啦!”这句话,听上去就好像小时候我与小朋友玩儿了半天刚回一样。爸爸在卧室里,看我打开门走进来,笑眯着眼轻轻地拍了拍我的头后抚摸着,问我什么时候回来的,我说刚刚到。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我的心宁静、祥和。搬了条凳子坐在家里的外过道边上,看了看家四周,然后低下头看了看走廊边上开裂的水泥缝以及中间夹的水泥块。3个月过去了,这个水泥块依然还在这儿,好像什么都没有变。

    下午时分,在楼上躺着的我听见闷闷的“砰”的车门声,姐姐一家回来了。下楼看到姐姐抱着我那3个月没有见到的外甥,我对这孩子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叫‘舅舅’”,因为他在满三岁之前都还不怎么会说话,去医院检查了之后医生说有一点感觉统合失调,也就是学习能力障碍。姐姐着急,立即把他送到辅导机构,陪他学习说话。不久前,他3岁生日的时候,我打电话给妈妈,妈妈欣喜地告诉我,外甥已经会说一些基本的词汇了,包括“舅舅”。晚上吃完饭,我陪外甥玩耍,之前由于感觉统合失调他是不会做“跳跃”这个动作的,现在已经可以小幅度地跳起来了。我看他高兴着,试着让他叫我“舅舅”,他带着奶音细细地回了我一声:“Jiujiu(去声)。”我好想握紧拳头大喊一声:Yes!

    因为是国庆长假期间,之后的好几天因为各种结婚酒席、朋友聚餐,我把回来之前在脑海里列出的“想吃的、好吃的”清单上的佳肴吃了个遍。玩了几天过后,我反而感觉这个假期没有几天是真正待在家里陪着家人的。这天,又一次在外面吃完饭回家后,爸爸正约了朋友在家里打牌,我“一反常态”地没有离开,而是坐在爸爸旁边,看爸爸与3个叔叔玩着我从小看到大却从来没有弄懂的“三打哈”。此刻,我融入了自己作为观察者的角色,不是看牌,而是看人——看我的爸爸。他头上的头发好像又少了点儿、白了点儿,长寿眉又长了些,眼角的鱼尾纹又弯了点儿,越来越像个“爷爷”……爸爸转过头发现我看着他,问怎么了,我笑着摇摇头。他微眯着眼睛笑着看我,然后又摸了摸我的头。当时的我感触不深,但当我写到这儿时,却已经哽咽了。

    在家里的最后一天,我再次搬了一条凳子坐在外过道上,又一次看向了那条龟裂的缝隙。这次好像有点儿不同,或许是我上一次没有看得那么仔细,在缝沿边见到了一层极薄极薄的苔藓。果然,经过时间的洗礼,事物在不经意间已经有了些许变化,哪怕是细微的。通常,这些细微的变化最能触动我的神经,那或许就是时间的造化。

    小孩子在长大,父母在悄然地变老,家也在慢慢地变化。我想,之后的每一次回家,都会是对“家”这个词的一次全新的体验。实际上,每一次迫不及待地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仿佛都是为了抓住自己所熟悉的东西——父母的容颜、小孩子的笑脸、家乡的景色……我想把他们紧紧地握在手心,深深地烙印在记忆中,就是不想让他们随着时间流逝。时间越久,就越怕自己错过越多。

    从家乡启程,回到了项目部,脑海中回想着回家这几日的经历。国庆这几天对我来说并非转瞬即逝,相反,我感到十分充实。放下行李,我前往办公室。进入电梯间,响起了每次上、下电梯时都会播放的音乐,这首旋律柔和、舒缓而又悠扬的曲子,原来正是《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