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工地

——电务公司苏州地铁5号线项目部工地见闻

来源:铁道建设报     2020年 11月 14日         版次:03     作者: ·本报通讯员 乔文丽·

    壹  夜间施工

    夜幕之下,苏州市星塘街的灯光是橘色一片,朦朦胧胧,只有地铁口的灯还豁亮着,地道沿边蹲满了待工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贵州的,有甘肃的,有云南的,但大多数是四川的。一个角落里,远看似有人在打架,待项目党支部书记兼工会主席马诚走过去一问,才知道只是施工队的两个凉山彝族小伙在等待作业任务的间隙闹着玩而已。

    因为疫情,工期受到严重影响。为了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把延误的工期抢回来,如期完成施工任务,项目部及时调整了施工方案,争分夺秒,复工复产,如今天这样的夜间施工,只是紧张建设场景中的一个缩影。

    昏黄的灯光下,一盘一盘的电缆线支在街边,货车也依沿待行,放线的支架在地道口等待使用,在这交通要道借道施工,是有些难度的,路上车来车往,施工风险也增加了一筹。塑料隔离墩包围着施工区域,防护着你我他。

    因为有一整夜的施工任务,项目工程部副部长杨小东蹲坐在苏州的夜色里,等待着进行现场监管指导。在并不宽阔的街边草坪上,戴着眼镜身材瘦小的他,仿佛就是一个“点”。不过小小身板,也爆发着巨大能量——从车上下来的时候,这位毕业于西南交大的才子扛着一袋东西,自嘲道:“我像个童工不!”

    这样一对比,站在街井口边的杨茂显得更加高大壮实了,作为安环部副部长,他深知安全责任重要性,紧盯着先行下井的施工人员,不敢放松任何一个细节。

    再晚些时候,项目经理曾令辉和书记马诚带领综合部人员给现场的施工人员送来了夜宵。灯光下,一张张咀嚼着食物的古铜色的脸,笑起来更加饱满康乐。

    马诚带着安全帽,穿上防护背心,撸起袖子,挽起裤腿,下到井口直径仅有60厘米,井深达6米,并且还有很深积水的井下。他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捕捉建设者们劳动时的真实场景。

    贰  轨道车上

    6月初的一天,马诚说:“今天你去轨道车上体验下生活吧!”带着安全帽,下铁梯,通过铺满碎石的路基,辗转上车,了解隧道里司机师傅们的工作情况,这还是一件新鲜的事儿。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更真切的体会到一线人员的付出,才能有更多真实的写作素材——估计这是书记的用意吧!

    这一天,苏州的上空飘着雨,工地到处是湿漉漉的。上了轨道车,方寸之间,身子不能很好地舒展。轨道车不是汽车,说开走就能开走,也不是挖掘机,说干活就能干活,虽然“出坡”了,但马达是不能启动的,停顿许久,待区间的其他作业单位撤离或无障碍了,才得以施工。在车上干等的时间很是耗人,可是这工种不由人,徐师傅叹气道:“哎!这个工作晚上睡不成,白天又休息不好;想挣点钱养家时,又属于短期工种,上得最晚,离开得最早!”有一次,他妻子开玩笑说:“谁让你当初不好好学习考个大学,也像别人一样干点体面轻松的工作呢?”一听这话徐师傅立马反驳道:“当初家里条件太差,不然我都上军事院校了,再说了这个工作总得有人干吧!尽都当领导去了,谁来开轨道车!”妻子打趣道:“哎呀!没想到还很有觉悟的哈!”

    轨道车在通行信号的指挥下进入隧道区间,又是另外的境况了。因为是在建工程,参建单位多,长长的洞子里,充满刺鼻的气味。作业人员在轨道车上安装接触网铜线,盘线加在梯车上,一部分人拉线,一部分人在上方的有限空间里将线嵌入头顶的卡道。

    轨道车一边运行一边安装,各种管线纵横交错,旁边亦有工人在不同的岗位上辛苦劳作,这些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者,汗水打湿了他们的衣裳,灰尘遮住了他们真实的面孔。我想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他们再度踏上这片土地,心中会不会油然生出一种自豪感:这条线的建设自己也曾参与过。

    一条无限延伸的软管灯,是隧道里固定的光线,一组轨道车两个人,一个引道,一个拉闸踩刹,一边盯紧前后左右有没有障碍物,一边要观察平台上安装作业情况。协调一致,此时显得尤为重要。旁边任何一个施工队的作业工具没放好,甚至只是有一点没摆正,他们都得停下来查看,生怕有任何事故隐患。

    跟车一天下来,因为固守着车上一小块地方,感觉十分困倦,仿佛经历了白天和黑夜,有一种穿越时光隧道的感觉。在封闭狭窄的空间里,轨道车司机和许许多多一线作业人员一样,无功无名,可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叁  首通送电二三事

    6月25日,在星湖街站至唯亭北停车场首通段变电所通电的重要时刻,马书记带领项目部综合办主任周远和我驱车到几个站点,等待着媒体记者们的到来。这一天,对于苏州地铁5号线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它标志着离5号线开通的日子又近了一步,因此,苏州的几家媒体都投来了关注的目光和热情。

    在建的地铁线里不是平日我们乘坐地铁时的模样,运营中的地铁是时尚而现代的,而此时这里的主色调是灰黑,水泥、钢筋、软胶管层层叠叠,但那些线线管管又井然有序,定位线夹、吊弦线夹一排排一道道,间距上下尺寸相等,隐藏着一道道繁复的工序和汗水。

    没有一个工种是轻松的,这是我从小城里小集体企业来铁路工程单位后最大的感触。负责后勤保障和党建宣传的马诚,前前后后安排加班加点人员的夜宵,联系制作送电通告横幅等,事无巨细。为了搞好首通段成功送电的对外宣传工作,他头一天便到唯亭北、星湖街等变电所选址、查看卫生情况,并张贴宣传横幅。这不,今天又早早到达唯亭停车场,接待着一拨又一拨的记者,迎来送往,上上下下,在变电所内、在施工现场给记者朋友们讲解,累得满头大汗,直到中午才饥肠辘辘地返回项目部。

    7月26日,烈日炎炎,前往唯亭停车场的作业点。我们来到唯亭停车场轨道上时,项目经理曾令辉已经在那儿了,暴烈的日光,刺得人皮肤毛焦火辣,这位快60岁的项目负责人,为了热滑试验,就这样不躲不闪地接受着日光的“沐浴”。工程部副部长杨小东不停地在旁边汇报着相关的工作情况。远处,副经理兼安全质量总监王垭和总工程师韩川正在电话联系请点事宜。不一会儿,他们又到轨道车上来看接触网的连接问题。这些来自名校电气化专业毕业的人才,此刻和农民工一样,接受着酷热的考验。原本皮肤白皙的韩川,已被晒成棕色,泥巴也沾满裤腿;90后的管理者王垭,最近因为操心工程质量问题,经常坚守在一线,多少显得有些疲惫;马诚则仍然精力旺盛地挎着相机穿行于轨道间,为正在作业的人员拍照,为选择仪式活动的最佳位置一会儿上一会下,汗水从帽沿边滚下还是一脸爽朗……

    日头盛时有躬身,洒下汗珠勤劳人。我打心眼里佩服这样一群行事干练,做事极其认真用心、又吃苦耐劳的员工。诚善行事,和光共进,愿尘世有同心向好的力量不断汇聚,当靠谱的人,做靠谱的事,共建中铁二局精品,同筑人间大道。

  

行走工地

——电务公司苏州地铁5号线项目部工地见闻

字数: 2520 2020年 11月 14日 时政

    壹  夜间施工

    夜幕之下,苏州市星塘街的灯光是橘色一片,朦朦胧胧,只有地铁口的灯还豁亮着,地道沿边蹲满了待工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贵州的,有甘肃的,有云南的,但大多数是四川的。一个角落里,远看似有人在打架,待项目党支部书记兼工会主席马诚走过去一问,才知道只是施工队的两个凉山彝族小伙在等待作业任务的间隙闹着玩而已。

    因为疫情,工期受到严重影响。为了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把延误的工期抢回来,如期完成施工任务,项目部及时调整了施工方案,争分夺秒,复工复产,如今天这样的夜间施工,只是紧张建设场景中的一个缩影。

    昏黄的灯光下,一盘一盘的电缆线支在街边,货车也依沿待行,放线的支架在地道口等待使用,在这交通要道借道施工,是有些难度的,路上车来车往,施工风险也增加了一筹。塑料隔离墩包围着施工区域,防护着你我他。

    因为有一整夜的施工任务,项目工程部副部长杨小东蹲坐在苏州的夜色里,等待着进行现场监管指导。在并不宽阔的街边草坪上,戴着眼镜身材瘦小的他,仿佛就是一个“点”。不过小小身板,也爆发着巨大能量——从车上下来的时候,这位毕业于西南交大的才子扛着一袋东西,自嘲道:“我像个童工不!”

    这样一对比,站在街井口边的杨茂显得更加高大壮实了,作为安环部副部长,他深知安全责任重要性,紧盯着先行下井的施工人员,不敢放松任何一个细节。

    再晚些时候,项目经理曾令辉和书记马诚带领综合部人员给现场的施工人员送来了夜宵。灯光下,一张张咀嚼着食物的古铜色的脸,笑起来更加饱满康乐。

    马诚带着安全帽,穿上防护背心,撸起袖子,挽起裤腿,下到井口直径仅有60厘米,井深达6米,并且还有很深积水的井下。他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捕捉建设者们劳动时的真实场景。

    贰  轨道车上

    6月初的一天,马诚说:“今天你去轨道车上体验下生活吧!”带着安全帽,下铁梯,通过铺满碎石的路基,辗转上车,了解隧道里司机师傅们的工作情况,这还是一件新鲜的事儿。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更真切的体会到一线人员的付出,才能有更多真实的写作素材——估计这是书记的用意吧!

    这一天,苏州的上空飘着雨,工地到处是湿漉漉的。上了轨道车,方寸之间,身子不能很好地舒展。轨道车不是汽车,说开走就能开走,也不是挖掘机,说干活就能干活,虽然“出坡”了,但马达是不能启动的,停顿许久,待区间的其他作业单位撤离或无障碍了,才得以施工。在车上干等的时间很是耗人,可是这工种不由人,徐师傅叹气道:“哎!这个工作晚上睡不成,白天又休息不好;想挣点钱养家时,又属于短期工种,上得最晚,离开得最早!”有一次,他妻子开玩笑说:“谁让你当初不好好学习考个大学,也像别人一样干点体面轻松的工作呢?”一听这话徐师傅立马反驳道:“当初家里条件太差,不然我都上军事院校了,再说了这个工作总得有人干吧!尽都当领导去了,谁来开轨道车!”妻子打趣道:“哎呀!没想到还很有觉悟的哈!”

    轨道车在通行信号的指挥下进入隧道区间,又是另外的境况了。因为是在建工程,参建单位多,长长的洞子里,充满刺鼻的气味。作业人员在轨道车上安装接触网铜线,盘线加在梯车上,一部分人拉线,一部分人在上方的有限空间里将线嵌入头顶的卡道。

    轨道车一边运行一边安装,各种管线纵横交错,旁边亦有工人在不同的岗位上辛苦劳作,这些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者,汗水打湿了他们的衣裳,灰尘遮住了他们真实的面孔。我想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他们再度踏上这片土地,心中会不会油然生出一种自豪感:这条线的建设自己也曾参与过。

    一条无限延伸的软管灯,是隧道里固定的光线,一组轨道车两个人,一个引道,一个拉闸踩刹,一边盯紧前后左右有没有障碍物,一边要观察平台上安装作业情况。协调一致,此时显得尤为重要。旁边任何一个施工队的作业工具没放好,甚至只是有一点没摆正,他们都得停下来查看,生怕有任何事故隐患。

    跟车一天下来,因为固守着车上一小块地方,感觉十分困倦,仿佛经历了白天和黑夜,有一种穿越时光隧道的感觉。在封闭狭窄的空间里,轨道车司机和许许多多一线作业人员一样,无功无名,可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叁  首通送电二三事

    6月25日,在星湖街站至唯亭北停车场首通段变电所通电的重要时刻,马书记带领项目部综合办主任周远和我驱车到几个站点,等待着媒体记者们的到来。这一天,对于苏州地铁5号线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它标志着离5号线开通的日子又近了一步,因此,苏州的几家媒体都投来了关注的目光和热情。

    在建的地铁线里不是平日我们乘坐地铁时的模样,运营中的地铁是时尚而现代的,而此时这里的主色调是灰黑,水泥、钢筋、软胶管层层叠叠,但那些线线管管又井然有序,定位线夹、吊弦线夹一排排一道道,间距上下尺寸相等,隐藏着一道道繁复的工序和汗水。

    没有一个工种是轻松的,这是我从小城里小集体企业来铁路工程单位后最大的感触。负责后勤保障和党建宣传的马诚,前前后后安排加班加点人员的夜宵,联系制作送电通告横幅等,事无巨细。为了搞好首通段成功送电的对外宣传工作,他头一天便到唯亭北、星湖街等变电所选址、查看卫生情况,并张贴宣传横幅。这不,今天又早早到达唯亭停车场,接待着一拨又一拨的记者,迎来送往,上上下下,在变电所内、在施工现场给记者朋友们讲解,累得满头大汗,直到中午才饥肠辘辘地返回项目部。

    7月26日,烈日炎炎,前往唯亭停车场的作业点。我们来到唯亭停车场轨道上时,项目经理曾令辉已经在那儿了,暴烈的日光,刺得人皮肤毛焦火辣,这位快60岁的项目负责人,为了热滑试验,就这样不躲不闪地接受着日光的“沐浴”。工程部副部长杨小东不停地在旁边汇报着相关的工作情况。远处,副经理兼安全质量总监王垭和总工程师韩川正在电话联系请点事宜。不一会儿,他们又到轨道车上来看接触网的连接问题。这些来自名校电气化专业毕业的人才,此刻和农民工一样,接受着酷热的考验。原本皮肤白皙的韩川,已被晒成棕色,泥巴也沾满裤腿;90后的管理者王垭,最近因为操心工程质量问题,经常坚守在一线,多少显得有些疲惫;马诚则仍然精力旺盛地挎着相机穿行于轨道间,为正在作业的人员拍照,为选择仪式活动的最佳位置一会儿上一会下,汗水从帽沿边滚下还是一脸爽朗……

    日头盛时有躬身,洒下汗珠勤劳人。我打心眼里佩服这样一群行事干练,做事极其认真用心、又吃苦耐劳的员工。诚善行事,和光共进,愿尘世有同心向好的力量不断汇聚,当靠谱的人,做靠谱的事,共建中铁二局精品,同筑人间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