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 一 束 光

——观电影《银河补习班》有感

来源:铁道建设报     2019年 8月 10日         版次:04     作者: □王 赟

    这么多年了,我好像还是第一次和爸妈去看电影,看的正是讲述父子亲情和孩子教育的影片《银河补习班》。虽然影片中有一些情节太过理想化,但仍然有很多地方值得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我们反思。

    男主角马飞是一个从小“缺根弦”的孩子,为此他受到过太多不公的待遇。最让他跌入谷底的,是父亲的锒铛入狱。马飞的父亲马皓文原本是风光无限的设计师,却因为设计的大桥在亚运火炬传递时当众垮塌而被所有人唾弃。从此,马皓文的人生陷入灰暗。老师的嘲讽、同学的嘲笑、坏孩子们的欺负,以及教导主任的嗤之以鼻,渐渐地,马飞成了一个吊儿郎当、对未来不再有期许、人生不再有梦想的差学生。

    马飞的妈妈还是爱他的,但她的爱,和我们大多数家长一样,太过狭隘。她也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她说马飞的目标就是考上清华北大。但面对达不到自己要求的孩子,她会在公众场合大骂孩子“笨”,说孩子的人生“就这样了”,也会告诉孩子,考不上大学你只能去楼下卖烧饼。这和大多数父母何其相似。当父母们说这些话时,有没有想过孩子有多受伤?

    影片里有一句话,是马飞的爸爸对班主任老师说的,大意是,孩子完全能从大人的眼中看出来,我们究竟爱不爱他们。我想到我的儿子偶尔也会说:“妈妈不爱我。”虽然常常是因为我不愿意满足他们“无理”的要求时会说这些话,但认真想想,孩子的那些要求是不是“无理”,其实我并不是唯一的评判人啊。为什么他们有的时候从心里认为我不爱他们,或者说不够爱,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不够包容,对于他们那些与我的要求、我的期许有差距的行为不够有耐心。其实认真想来,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和我的父母一辈没有太多差别,依然是以养盆栽的方式在养孩子,总是希望他们按照我的想法去生长,在他们身上投射了太多我的期望。很多时候,我和马飞的妈妈一样,不能容许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难以接受孩子不够优秀。

    马飞的爸爸马皓文是邓超饰演的,他把这个父亲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面对一个全年级倒数第一的孩子,他给的不是压力,而是信任和鼓励,以及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连通器原理”“草色遥看近却无”,他用生活与实践教会孩子书本上的知识;“永远不会认输”“保持脑子一直想、一直转,你就能想到办法”,他的坚持执着,让孩子勇敢地在洪水中自救,甚至在太空中自救……

    马飞的爸爸总是很乐观,唯一一次对孩子发火,是他的申诉材料被拒了N次以后。他控制不住地吼了马飞,但他很快意识到自己错了,主动去向儿子道歉。事实上,我们常常因为自己的负面情绪,迁怒到孩子身上。本来在我们心情好的时候,孩子犯的一些小错,我们都能一笑而过,但心情不好时,孩子似乎成了出气筒,小错也会换来好一顿责骂。其实孩子真的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父母情绪的变化。我们为人父母者都应该想一想,能不能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没有错,不管我们因为工作、生活以及被各种不顺困扰的时候,留给孩子的,依然应该是一张淡然、温柔的脸。

    如果电影以马飞的逆袭和成功作为结尾,应该也是一部好的电影,但后面出现了一段插曲——马飞要求父亲放弃申诉,放弃洗清背了半辈子的冤屈,只为不影响自己作为宇航员的名声。本来已经头发花白的父亲,刹那间好像更加苍老了。马皓文对马飞说:“我以为我对你的教育是成功的,没想到我还是失败了。”这样的孩子,即使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无比成功那又怎样,他没有学会爱、没有学会尊重,更没有学会感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把父母为我们做出的牺牲和付出看成是理所应当。这一段情节让电影的主题再次升华了。

    在马皓文坐牢期间,马飞常常晚上到阳台上对着天空打开手电筒,他相信那一束光能让父亲尽快找到回家的路。其实,让马皓文在监狱里咬牙坚持、争取减刑提前出狱的,不是阳台上手电筒的光,而是儿子对父亲、父亲对儿子的爱。

    在洪水来临时,马飞听到马皓文在喇叭里喊:“看看你的周围有什么!想办法,动你的脑子,你能出来,你能出来!”马飞成功逃生了,在他自制的小木筏上,那束手电筒的光让爸爸和解放军叔叔们看到了他。其实,救他的不是手电筒的光,而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当马飞被困在太空中时,马皓文也来到阳台上对着天空打开了手电筒,或许那一刻,他也只能祈求那一束光能让马飞尽快找到回家的路。太空中能看见手电筒的光吗?显然不能。但马飞还是成功返航了。让他在太空中勇敢自救的,不是因为那束手电筒的光,而是父亲从小对他的教育。

    马飞从小被打击、打压、看轻惯了,连他自己都认为会“把爸爸蠢哭”。只有马皓文很坚定地告诉他:“所有人都说你是废物、笨蛋、蠢货,但爸爸相信你不是,永远不是!”面对他全班倒数第五的成绩,马皓文兴奋地说:“你是天才!”其实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爸爸看向马飞的肯定和鼓励的目光,才是照亮马飞人生之路的那一束光。

  

那 一 束 光

——观电影《银河补习班》有感

字数: 1858 2019年 8月 10日 文化长廊

    这么多年了,我好像还是第一次和爸妈去看电影,看的正是讲述父子亲情和孩子教育的影片《银河补习班》。虽然影片中有一些情节太过理想化,但仍然有很多地方值得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我们反思。

    男主角马飞是一个从小“缺根弦”的孩子,为此他受到过太多不公的待遇。最让他跌入谷底的,是父亲的锒铛入狱。马飞的父亲马皓文原本是风光无限的设计师,却因为设计的大桥在亚运火炬传递时当众垮塌而被所有人唾弃。从此,马皓文的人生陷入灰暗。老师的嘲讽、同学的嘲笑、坏孩子们的欺负,以及教导主任的嗤之以鼻,渐渐地,马飞成了一个吊儿郎当、对未来不再有期许、人生不再有梦想的差学生。

    马飞的妈妈还是爱他的,但她的爱,和我们大多数家长一样,太过狭隘。她也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她说马飞的目标就是考上清华北大。但面对达不到自己要求的孩子,她会在公众场合大骂孩子“笨”,说孩子的人生“就这样了”,也会告诉孩子,考不上大学你只能去楼下卖烧饼。这和大多数父母何其相似。当父母们说这些话时,有没有想过孩子有多受伤?

    影片里有一句话,是马飞的爸爸对班主任老师说的,大意是,孩子完全能从大人的眼中看出来,我们究竟爱不爱他们。我想到我的儿子偶尔也会说:“妈妈不爱我。”虽然常常是因为我不愿意满足他们“无理”的要求时会说这些话,但认真想想,孩子的那些要求是不是“无理”,其实我并不是唯一的评判人啊。为什么他们有的时候从心里认为我不爱他们,或者说不够爱,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不够包容,对于他们那些与我的要求、我的期许有差距的行为不够有耐心。其实认真想来,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和我的父母一辈没有太多差别,依然是以养盆栽的方式在养孩子,总是希望他们按照我的想法去生长,在他们身上投射了太多我的期望。很多时候,我和马飞的妈妈一样,不能容许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难以接受孩子不够优秀。

    马飞的爸爸马皓文是邓超饰演的,他把这个父亲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面对一个全年级倒数第一的孩子,他给的不是压力,而是信任和鼓励,以及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连通器原理”“草色遥看近却无”,他用生活与实践教会孩子书本上的知识;“永远不会认输”“保持脑子一直想、一直转,你就能想到办法”,他的坚持执着,让孩子勇敢地在洪水中自救,甚至在太空中自救……

    马飞的爸爸总是很乐观,唯一一次对孩子发火,是他的申诉材料被拒了N次以后。他控制不住地吼了马飞,但他很快意识到自己错了,主动去向儿子道歉。事实上,我们常常因为自己的负面情绪,迁怒到孩子身上。本来在我们心情好的时候,孩子犯的一些小错,我们都能一笑而过,但心情不好时,孩子似乎成了出气筒,小错也会换来好一顿责骂。其实孩子真的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父母情绪的变化。我们为人父母者都应该想一想,能不能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没有错,不管我们因为工作、生活以及被各种不顺困扰的时候,留给孩子的,依然应该是一张淡然、温柔的脸。

    如果电影以马飞的逆袭和成功作为结尾,应该也是一部好的电影,但后面出现了一段插曲——马飞要求父亲放弃申诉,放弃洗清背了半辈子的冤屈,只为不影响自己作为宇航员的名声。本来已经头发花白的父亲,刹那间好像更加苍老了。马皓文对马飞说:“我以为我对你的教育是成功的,没想到我还是失败了。”这样的孩子,即使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无比成功那又怎样,他没有学会爱、没有学会尊重,更没有学会感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把父母为我们做出的牺牲和付出看成是理所应当。这一段情节让电影的主题再次升华了。

    在马皓文坐牢期间,马飞常常晚上到阳台上对着天空打开手电筒,他相信那一束光能让父亲尽快找到回家的路。其实,让马皓文在监狱里咬牙坚持、争取减刑提前出狱的,不是阳台上手电筒的光,而是儿子对父亲、父亲对儿子的爱。

    在洪水来临时,马飞听到马皓文在喇叭里喊:“看看你的周围有什么!想办法,动你的脑子,你能出来,你能出来!”马飞成功逃生了,在他自制的小木筏上,那束手电筒的光让爸爸和解放军叔叔们看到了他。其实,救他的不是手电筒的光,而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当马飞被困在太空中时,马皓文也来到阳台上对着天空打开了手电筒,或许那一刻,他也只能祈求那一束光能让马飞尽快找到回家的路。太空中能看见手电筒的光吗?显然不能。但马飞还是成功返航了。让他在太空中勇敢自救的,不是因为那束手电筒的光,而是父亲从小对他的教育。

    马飞从小被打击、打压、看轻惯了,连他自己都认为会“把爸爸蠢哭”。只有马皓文很坚定地告诉他:“所有人都说你是废物、笨蛋、蠢货,但爸爸相信你不是,永远不是!”面对他全班倒数第五的成绩,马皓文兴奋地说:“你是天才!”其实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爸爸看向马飞的肯定和鼓励的目光,才是照亮马飞人生之路的那一束光。